1. 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实验中心首页
  2.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在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带头人王越院士高瞻远瞩,对如何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倡导基础教学与现代知识必须有机结合,多层次、多类型的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点培养优秀学生等。在王院士的感召下,形成并构建了一支以多位经验丰富的教授为主力,结构合理、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教学团队,团队出色地承担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技术的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研等工作,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师资力量

一、教学团队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学术造诣深,教学理念先进,成绩卓越。
     教学团队带头人王越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与改革,坚持每年上一门博士生课、一门硕士研究生课和一门本科生课程,这为整个团队起了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带动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和风格,其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成果突出,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非常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近年来,团队带头人王越院士取得了更多新成果,200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分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十五国防特色专业优秀教材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4年获“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1年“获国家教学改革一等奖等奖”,2007、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等。

二、教学团队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相称,学缘结构理想,总体特色鲜明。
     教学团队是一支以院士为核心,注重素质能力和加强教育理念,能够勇挑重担的团队。目前该团队共有19名教职员工,从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的成果和影响均处在国内本学科前列,在国内外有较强的影响力。
     学历层次高:从学历结构上看,本团队19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占总数的68%。其中,有5名博士生导师,占总数的26%;10名硕士生导师,占总数的52%;其中博士后2人;其中有两院院士1人(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
     职称结构合理:从职称结构看,专业教师队伍中共有教授4人(全部为博导),占总数的21%;副教授6人(其中一人为博导),占总数的31%;讲师7人,占总数的37%,另外配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各1名。
     年龄结构优化:从整个专业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体现了老、中、青结合,上至76岁的学术泰斗,下至27岁的新生力量,其中45岁(含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4,占教师总数的73%,呈现出明显的年龄跨度和接续性,既有利于继承延安精神、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又有实力体现新世纪的改革创新理念,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领域中这一结构合理的团队是极其难得的。
     知识结构相称: 该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分别从事通信、计算机、数学、物理、信息等学科方面的研究,并且均多年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所有教师都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均有编写教材的经历,近五年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
     学缘结构理想: 在19名专任教师中,既有一直从教学工作十几年的教师,也有从科研院所及其他知名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人才来源看,分别来自全国近12所高校,因此该教学团队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
     教学水平一流,教学内容先进、处引领地位: 团队构建了一个在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领域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处于专业引领地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面,全体教师分别在教学中担任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的讲授。在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带动下,在建设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吸收最新教学思想,所有成员均担任本科课程及学业导师工作,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和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在教学和创新教育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任劳任怨,成绩卓著。团队提出并构建了上下贯通和互为延伸的信息系统安全对抗理论教学体系,形成系列特色教材和课程,其体系和内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提出并构建了融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精致实践教学方法,想法独特,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提出并积极推动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技术竞赛的活动及其发展,2008年首届竞赛中有来自全国37所知名院校的参加,参赛队第一届就突破了100个队。

三、团队教学理念先进、有效,学生培养效果明显,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卓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团队始终坚持和保证,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年均开设本科生主要课程15门以上;年均开放系列实验14项;年均组织举办或参与竞赛2-3项,年均开设专业课程设计3项,年均组织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5人/项);年均指导实践学时35000人时;近几年,编写、修订的著作、教材或讲义近30册。团队特别强调,教授要始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学生受益面广,通过面向全校的开放实验、实验选修课、创新项目,特别是每年一届的校“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特别是2008年将竞赛推向了全国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技术邀请赛》,参与人数众多,学生的受益面远远超过了专业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团队近年来获得了多项教学和科研荣誉,成绩显著。教学团队自2004年以来的主要教学成果包括:组织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级精品教材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等;发表教改论文近20篇。《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导论》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教材为十五规划教材,2006年获“十五国防特色专业优秀教材”,《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2007年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综合实验》2006年获“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下册)、《人工系统设计学》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规划教材”。

四、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科研基础丰厚,科研实力强,学科前沿把握准确,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把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更好的培养学生。
     团队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242计划、国防预研、国防重点、总装预研、总装重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年均承担8项,年均经费近500万元,年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近五年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20余篇。科研上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安全对抗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体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出了活性代理技术、基于篇章的中文信息处理、人类健康信息分析处理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或内容等。
     总体上,以信息系统安全对抗系列课程和专业为平台,在多年的教学建设、改革与实践中,无论从教学方面,还是科研方向,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方面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发展目标明确,合作精神好,设置合理,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是一支不可替代、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团队。